一、简介
嘉兴大学医学院作为浙北地区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药学专业具有70余年的办学历史,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是校级(省标)一流专业、特色专业,拥有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点、浙江省重点学科药理学、二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个嘉兴市重点创新团队及嘉兴市重点实验室作为学科和平台支撑,为江浙沪地区输送了大量的药学专业人才。
随着国家对药品质量安全提出“四个最严”的更高要求,我国第三方药物评价组织——CRO进入快速发展期,成为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医药”的发展,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用于指导药物评价和新药开发。国内高校采用“通用型大药学”模式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在药物临床研究领域从事医药数据与信息的收集、临床研究项目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与当前医药行业的新形势、 新需求脱节。CRO行业企业的高速发展受限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资源的短缺,这严重制约我国新药研发体系的发展。
面对互联网医药的新形势新发展,地方高校应该抓住新机遇,培养新人才。我校药学专业以紧缺的药物临床研究领域的特色药学人才为突破口,与本地区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医药数据实验班”,产教融合构建了以“药学+大数据”为特色的复合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七年来,逐步形成了“学校主导、引企入校、联合办班、学生主体、岗位实训”的实战性、岗位化运作平台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实验实训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优化,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于CRO企业的特色药学人才,在临床研究项目管理与监察、药物警戒、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信息化平台等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项成果获评嘉兴大学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毕业生就业率,也扩大了学校的办学影响力,填补了我国医药行业急需的特色药学人才的巨大空白,为地方区域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优质人才保障,为我国地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思路。
二、拟解决问题
1.药学专业人才的传统培养定位与医药产业的转型发展新形势不匹配。随着我国医药行业在新药研发外包服务的快速增长趋势下,迎来了CRO产业的爆发性增长,其迫切需要既懂医药专业知识,又懂研究临床试验项目管理和医药数据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截至2021年,我国药学类本科专业办学点拥有846个。从人才培养来看已经形成了创新药物研究型、制药技术应用型、药学服务型三种经典培养模式。但国内高校能够面向新兴的CRO行业培养复合型特色药学人才的几乎为零,与当前医药产业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脱节。
2.原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缺乏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多数高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但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普遍存在合作范围窄、层次低、合作内容空等问题,局限于订单培养、共建基地、顶岗实习等方面,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3.缺乏契合药物临床研究领域CRO企业的特色课程。CRO产业是医药产业链的高阶形态,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有更高的需求。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更侧重于药事管理法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药品注册与开发、药物警戒、药物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内容。这类课程在“通用型大药学”培养方案中较为欠缺,不成体系。
4.原有实践体系不适应于医药数据特色药学人才的培养。药学专业培养方案在实践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实习等方面,与医药数据特色人才的培养方向是不够吻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在遵循国家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对复合型人才进行专门的创新设计和深入培养的培养。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实践
1.以“双模块、3+1”为主线,以校企实验班为突破,拓展人才培养方向。以社会发展与医药产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2012年学院实施了双模块方向(药学服务与药品流通、药品生产与质量控制),2015年学院实施了3+1培养计划,增加了实习实践环节的比重,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2016年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并顺应学校本科教育审核评估的契机,将实验班计划进一步优化和修订入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双模块方向、3+1计划、特色课程强化”有机结合,拓展了医药数据特色培养方向,邀请企业专家实质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实践教学环节(见图1)。

图1 特色药学人才培养切入点
2.整合资源,建立“有共识、有共建、能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基于“学生为本,服务行业”理念共识,建立了“学校主导、引企入校、联合办班、学生主体、岗位实训”的实战性、岗位化运作平台体系,行业、企业深度渗透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学校在改革实践中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员工在参与实务课程教学中提升了职业素质,企业获得了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形成了有共识、有共建、能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见图2)。

图2 特色药学人才培养计划

图3 首届医药数据实验班开班典礼 图4 第三届医药数据实验班结业典礼
3.以医药复合为基础,重构药学专业课程群,开发CRO特色实务课程。一是依据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药学专业认证的要求,梳理药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的衔接关系,整合教学内容,夯实基础,实现药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二是瞄准行业需求,在专业模块课与专业选修课程群中,强化医学内容、增加交叉课程,实现医药复合教育。三是根据CRO企业工作性质和特色药学人才培养目的,开发特色实务课程,讲授行业发展趋势与岗位需求内容,提前完成准员工的理论培训规划(见图5)。

图5 医药数据特色实务课程群
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梯度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构筑多元化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为顺利开展课题实验教学、综合技能实训、开放性实验、科研创新实验、毕业设计实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内容,创造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和环境。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建实习与就业基地,教学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均可安排进入实习基地。将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实现零距离就业。太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接受医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任务。学院择优遴选企业有资质的行业专家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对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答辩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规范管理(见图6)。

图6 历届医药数据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5.校企联动,优势互补,建设配套的特色药学人才培养的双师队伍。根据“双使用、双培养”的师资建设思路,以“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专兼结合”的方针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聘请医药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业教师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使人才培养方向始终与医药行业的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引进药物临床研究领域的CRO企业专家,担任专职/兼职教师,全程授课或定期开展学术讲座。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导师制”等发展机制,加强互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成效与影响
1.特色药学人才填补了行业空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我校为地区CRO企业输送了行业紧缺的特色药学人才。实验班已完成8届,直接受益学生达272余名;毕业后进入药物临床研究领域工作的药学毕业生达到121人,从事药物临床研究监察及医药大数据分析等工作;已有部分优秀学生担任企业项目组负责人,发展潜力良好。
近五年来,学生完成国创项目8项,省新苗项目10项,校级SRT项目34项,授权专利6项,发表论文27篇,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2项。药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7.6%,具有明显专业特色和竞争优势,职业稳定度和就业满意度逐年提高,岗位适应快,行业认可度高。药学毕业生平均考研录取率33.9%,录取院校层次不断提升。

2.本成果辐射推动专业建设上台阶、出成果。本成果实施过程推动着药学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取得丰硕的教研成果。药学专业评为校级(省标)一流专业;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硕士点获批并招生,药学学科评为校级B类重点学科;肿瘤纳米靶向及中医药治疗技术创新团队评为嘉兴市科技创新团队;肿瘤光动力靶向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评为嘉兴市重点实验室;药学实验室评为校级示范实验室。
近年来,药学专业共承担科研课题70余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部级33项,科研经费累计725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27篇,其中SCI 32篇,一级期刊24篇;已授权发明专利11项;获得省级科技奖项3项,省级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0项,市级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14项。承担各级各类教学改革35项,其中省级以上5项。出版教材14本,发表教改论文14篇。获得教学奖项23项,其中省级以上5项。建设省级课程6门,校级课程12门,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虚拟仿真教学软件6项。
3.特色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省内外兄弟院校及行业企业的关注。本成果的特色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和实践活动,为我省药学类人才培养的创新和提升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已受到省内外兄弟院校的关注和认可。2019年6月举行的“医药领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对我校医药数据实验班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回顾;嘉兴市委组织部、经开区管委会、行业企业代表出席并对我校在培养应用型CRO特色药学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予以肯定,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期望。
近年来,除嘉兴本地企业外,上海、杭州等多家CRO、CMO、药物研发企业等纷纷来校来电咨询我校药物警戒、临床药学研究特色方向的药学毕业生情况,提出招聘需求。我校医药数据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江浙沪地区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附:重要成果一览表
序号 |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等级 |
授奖部门 |
1 |
2021年 |
一流专业 |
校级 |
嘉兴大学 |
2 |
2021年 |
硕士学位培育点 |
校级 |
嘉兴大学 |
3 |
2017年 |
特色专业 |
校级 |
嘉兴大学 |
4 |
2019年 |
浙江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 |
省教育厅 |
5 |
2015年 |
浙江省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 |
省教育厅 |
6 |
2019年 |
嘉兴市重点实验室:肿瘤光动力靶向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
市级 |
嘉兴市政府 |
7 |
2018年 |
嘉兴市重点创新团队:肿瘤纳米靶向及中医药治疗技术团队 |
市级 |
嘉兴市政府 |
8 |
2023年 |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医疗健康大数据背景下“医药数据跨界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
省级 |
省教育厅 |
9 |
2022年 |
浙江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医药数据特色实务课程群的建设 |
省级 |
省教育厅 |
10 |
2018年 |
医学教育重点课题:基于产教融合“医药复合+大数据”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省级 |
中华医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11 |
2018年 |
医学教育一般课题: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
省级 |
中华医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12 |
2018年 |
教育部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生物化学课程群混合式教学与实践 |
国家级 |
教育部 |
13 |
2019年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虚实一体化”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
省级 |
省教育厅 |
14 |
2017年 |
省教育科学䦹规划课题:药学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
省级 |
省教育厅 |
15 |
2018年 |
浙江省“十三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血药浓度法测定药物生物利用度和药动学参数虚拟仿真实验》 |
省级 |
省教育厅 |
16 |
2020年 |
浙江省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质虚拟仿真实验》 |
省级 |
省教育厅 |
17 |
2022年 |
浙江省一流课程《药事管理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医学营养学》 |
省级 |
省教育厅 |
18 |
2020年 |
浙江省一流课程《药物化学》 |
省级 |
省教育厅 |
19 |
2019年 |
浙江省一流课程《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省级 |
省教育厅 |
20 |
2022年 |
浙江省新形态教材《药事管理学》《营养学》 |
省级 |
省教育厅 |
21 |
2021年 |
浙江省新形态教材《生物化学》 |
省级 |
省教育厅 |
22 |
2019年 |
教材《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 |
国家级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3 |
2019年 |
教材《药学制剂工程学实验指导》 |
省级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4 |
2019年 |
教材《药学技能综合实训》 |
省级 |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25 |
2022年 |
医药数据产教融合基地 |
校级 |
嘉兴大学 |
26 |
2018年 |
全国高等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
国家级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
27 |
2019年 |
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 |
国家级 |
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指委 |
28 |
2020年 |
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医药数据特色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
校级 |
嘉兴大学 |
29 |
2020年 |
第九届教学成果一等奖:知行耦合的“虚实一体化”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
校级 |
嘉兴大学 |
30 |
2019年 |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拔尖人才(丁宝月) |
省级 |
省教育厅 |
31 |
2019年 |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徐金标、孙李丹) |
省级 |
省教育厅 |
(供稿: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