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近年来,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支持下,特别是在浙江省“八八战略”指引下,区域制造类企业不断进行转型升级,已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格局。在地方制造类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于各专业的质量标准,构建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拓展培养体系,以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贯通融合程度为目标,从素质链、工程实践一体化以及分类复合课程群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拓展构建,创立了以“三园四类:三园联动、四类复合”为核心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拓展培养体系,实现了“机电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专创融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

图1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拓展培养体系
二、拟解决的问题
针对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机械类专业建设团队走访了全市上百家制造业产业集群企业(产业园及特色小镇),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着力探索“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如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全方位融合的方法与机制,形成了各专业的规范课程体系加全方位拓展培养体系的思路。针对调研得出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转型新要求不适应的问题,归纳得出以下四个具体拟解决的问题。
1.如何更进一步利用德育提升学生的职业伦理、沟通交流等方面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面临的诱惑倍增,这些诱惑侵蚀着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人文素养,现代化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道德品质、职业素养、沟通交流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建设一个德育拓展平台,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伦理、沟通交流等方面能力。
2. 如何更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兴趣驱动激活创新意识,以导师指导拓展创新思维,以项目带动学生综合训练,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需要解决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与拓展的实践平台问题。
3. 如何更有效利用地方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势实施校企协同、产教融合,进行工程实践一体化训练以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植根于地方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校企各种资源要素互相转化、互相支撑,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地方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势实施校企协同、产教融合,进行工程实践一体化训练以提升学生解决企业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4. 如何突破相对固化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传统封闭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与学生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突破相对固化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从而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实践
1.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隔阂,破除专业和产教壁垒,解决制造类企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新需求的问题。在机械类各专业的质量标准与课程体系基础上,全面系统性地构建统一的拓展培养体系,以适应制造类企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拓展培养体系包括平台、课程和实践等多个方面,有效支撑了机械类各专业能力与素质相关的毕业要求,并实现“机电、科教、产教、专创”的“四融合”复合培养。

图2 机械类拓展培养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
2.构建“机电家园”多元文化育人的素质链拓展平台,解决德育中对学生职业伦理、沟通交流等方面能力培养的问题。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建设“打造温馨家园、密切师生关系、引领学生成长”的机电家园,将大学生素质教育延伸至学生公寓。着力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具备人文素养并能恪守职业道德的当代大学生,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与产业变革对工科毕业生提出的新需求。

图3 机电家园多元文化素质链拓展育人
3.构建“机电乐园”第二课堂实践创新的素质链拓展平台,解决第一、第二课堂有机融合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建设 “兴趣爱好驱动、专业全链融通、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为特征的机电乐园,解决机械类学生在“创意、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工程实践性的结合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涵盖航空发动机、柔性传感与可穿戴产品、机器人、无人机等一系列“专业全链融通”的产品开发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图4 机电乐园第二课堂素质链拓展培养

图5 学生在机电乐园中进行实践创新
4.依托“地方产业园”构建校企协同工程实践一体化拓展体系,解决利用地方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势资源有限的问题。依托地方制造类产业园,实施两种形式的“双基地”建设,一是合作同时在一地建设企业(含产业)研究院和产教融合的双基地;二是校内外两地合作建设双基地。学生在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下开展工程实践一体化实训,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图6为与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携手共建“亚特班”,并以此为基础获批省级产业学院。

图6 共建“亚特班”
5.构建“科研、企业、创业和国际化”的“四类复合”拓展课程体系,解决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需求受限的问题。构建了“科研、企业、创业和国际化”四类复合拓展课程群,利用复合拓展课程重构了机械类专业第4学年的培养方案。学生可根据职业发展规划选择第四学年的课程与集中实践环节,从而实现不同类别方向的“3+1”复合拓展培养。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课程教学进基地、企业总工进课堂、自制设备进课堂”的改革。
四、成效与影响
1.培养成效 依托 “机电家园”建设“红船先锋营”文化品牌,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红船先锋”。近年来,机械类本科生获得挑战杯全国金奖、二等奖、三等奖4项,省特等、金奖、一等奖6项;获得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奖1项,省金奖、银奖及铜奖各1项;获得其他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200余项,其中国家级获奖50余项;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区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
2.案例影响 先后在全国性和区域性教学工作研讨会议上,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本案例拓展培养体系建设的成效与经验,均产生了积极反响。
1)复合拓展模式得到了国内外高校的普遍认可。近年来,先后接待了韩国顺天乡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来访,以及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70余所国内高校的交流考察,对“三园”平台建设、复合拓展课程建设给予了高度肯定,其中多所国内高校借鉴运用了本成果的部分理念与思路。
2)依托地方产业园进行产教融合的模式受到专家赞誉。在2018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专家们针对机械类专业与民营企业进行的产教融合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吉林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多位教授也充分肯定了“亚特机电学院”“耐思英才班”“斯达班”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方面战略合作。“嘉兴大学-浙江意动增材设计与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形成显著特色,得到了国家特聘专家韩志玉教授及原航空航天工业部林宗棠部长等一批专家、领导的赞誉。
3)本案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多家新闻媒体报道。浙江日报以《嘉兴学院“机电家园”住宿书院化 管理社区化 育人服务化 变学生公寓为“全天候成才高地”》为题首次报道了“机电家园”的育人模式,后续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宿舍变社区 公寓成“家园”——嘉兴学院探索以学生公寓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纪实》为题报道了“机电家园”构建以学生公寓为核心的育人理念与实践成效。浙江日报、嘉兴日报、浙江教育报等媒体还从其他角度报道了“机电家园”的育人成效。浙江教育报在《嘉兴学院:在产业中寻找新工科建设突破口》中高度认同和赞扬四类复合拓展课程构建,特别是对专业选修课程“大换血”的做法赞誉有加。浙江在线、嘉兴日报等媒体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机电乐园”应用型人才培养、政产学研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进行报道并充分肯定。
附:重要成果一览表
序号 |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等级 |
授奖部门 |
1 |
2022年 |
嘉兴市智能装备产业学院 |
市厅级 |
嘉兴市教育局 |
2 |
2020年 |
应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地方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拓展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
嘉兴大学 |
3 |
2020年 |
“精神引领 实践驱动 多元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
嘉兴大学 |
4 |
2020年 |
构建“行业性平台群+实践孵化体系”全面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
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
嘉兴大学 |
5 |
2015年 |
院园联动的学生素质链拓展平台——“机电家园”的探索与实践 |
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
嘉兴大学 |
6 |
2015年 |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虚拟教学平台构建与“交互式”教学改革实践 |
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
嘉兴大学 |
7 |
2015年 |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
嘉兴大学 |
8 |
2021年 |
抗腐蚀薄膜材料关键技术开发及在碱性电池中的应用 |
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一等奖 |
共青团浙江省委 |
9 |
2021年 |
面向微创内镜的软件式智能自动导引末端 |
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二等奖 |
共青团浙江省委 |
10 |
2019年 |
多功能电流体动力学柔性电子微图案喷印设备 |
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省赛特等奖 |
共青团中央、 教育部、 共青团浙江省委等 |
11 |
2019年 |
秸秆生物质板的智能化生产系统集成及产品应用 |
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一等奖 |
共青团浙江省委 |
12 |
2018年 |
码上科技-为优质环保鲜果配送保驾护航 |
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省赛金奖 |
共青团中央、 教育部、 共青团浙江省委等 |
13 |
2018年 |
红船引领、创业富民——赋能乡村振兴,打造浙江样板 |
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金奖 |
教育部、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等 |
14 |
2017年 |
“快递包装换新衣”-可循环及智能快递包装箱的创新设计 |
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省赛特等奖 |
共青团中央、 教育部、 共青团浙江省委等 |
15 |
2020年 |
电流体动力学喷印柔性电子微图案技术及装备 |
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特等奖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
16 |
2020年 |
柔性电子耐弯曲性在线检测仪 |
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
(供稿:机械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
器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