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大教务处文章导航
嘉兴学院关于修订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发表时间:22-04-05 13:57:55来源: 点击数: 打印

学校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指导性文件。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学校决定启动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建设“有特色、善创新的一流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目标,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秉承“方正为人 勤慎治学”校训,践行“求是求真求正”校风,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各类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深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培养目标

(一)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知识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和基本规格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想得明白、说得明白、写得明白、干得明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目标体系

基本规格

实现的途径

1.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以伟大思想和革命精神引领确立科学的、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组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含《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红船精神青春实践》)、“四史”类通识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活动;组织开展各类红船育人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国家安全教育》《军事训练》等课程。

2.公民素质

具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素养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素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形成包容、诚信、负责、关爱他人的品格;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组织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通识课程;开设健康与生活类等各类通识课程供学生选修;组织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以及“菜单式”志愿劳动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项目、学科竞赛等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服务。

3.人文素养

领会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脉络;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欣赏品位。

开设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等通识课程供学生选修;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生社团;举办“新生文化季”“大学生艺术节”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省身大讲堂、学术讲座等。

4.学习和思维能力

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开设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等通识课程供学生选修;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项目、学科竞赛等项目;组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等。

5.体质和心理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学会应用基本体育运动技能;达到国家身体健康标准;认知和重视心理健康,健全心理素质,达到身心健康的良好状态。

组织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心理健康等课程;组织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等。

6.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具有用母语准确表达的沟通能力和用文字准确书写的写作能力;具有在经济发展国际化环境下的外语应用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学习《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写作:沟通与交流》及相关拓展课程;组织学生学习《大学外语》和相关拓展课程。

7.专业素养

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学会应用与本专业相关的外语基本知识,培养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能够进行本专业交流的基本外语能力。

各专业按照本专业人才所需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科学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组织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组织学生学习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与国际交流相关的通识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出国交流学习等。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1.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各专业要以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为基础,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精心凝练和科学制定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的培养目标,准确描述本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状态和专业成就。

2.毕业及学位要求。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达到如下条件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1)思想品德考核合格,修完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内容,考核成绩合格,所获学分达到最低毕业学分要求;(2)体质测试成绩毕业时达到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达到《嘉兴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规定的要求可授予学士学位。

三、基本原则

(一)弘扬红船精神,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以红船精神为引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抓好思政课堂育人主阵地功能,继续深入推进红船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立德树人内化到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按照“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原则构建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机制。

(二)对标“一流”标准,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对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和各类专业认证标准,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学分总量和课程数量,高度重视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的契合度。以支撑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重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重构,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建设标准,强化课程知识点改造和高级思维训练,着力培养学生“想得明白、说得明白、写得明白、干得明白”综合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支持与行业、企业人员合作设计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学生到实务部门、生产一线实习实践。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四)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引进更多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的联合培养与合作办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优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国际化专业和课程建设。推进国际学生的校外实习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强化国情省情教育,推动体育文化交流,使国际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提升对中国的认同感。

四、修订要求

(一)修订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各专业要依据学校确立的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国标》和各类专业认证标准,细化毕业要求,提升对培养目标支撑度的同时,从总体上说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职业能力、就业领域、人才特色等要点。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体系必须支撑毕业要求,其修订要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鼓励课程整合,加大课程内和课程间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整合力度。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深化课堂教学创新

加强通识选修课程教学,鼓励和引导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优秀教师开设通识课程。积极推进专业课程的小班化教学,试点“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合式教学模式。推进线上课程建设,鼓励各专业开设线上课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研究能力。

(四)优化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是课程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课程目标必须支撑毕业要求。各专业要精准细化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应可达成、可测量、可评价。按照《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课堂教学,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课程考核各环节,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五)修订国际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国际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原则上与针对国内学生相应专业的培养方案趋同。国际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面向国际学生开设的汉语和中国文化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军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他专业课程原则上与本专业国内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一致。港澳台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军训等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他专业课程原则上与本专业国内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一致。

(六)其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微专业培养方案。为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各有关专业要创造条件,结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外,开设微专业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鼓励各专业与企业行业共同设置微专业课程群,学分总数原则上不超过10学分。每个学院可报送1~2个微专业,鼓励跨学院合作申报。

卓越人才培养、现代产业学院等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教40条”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高水平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推动理科、师范、艺术等创新发展。借助现代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保障机制等,立足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各学院各专业实际情况,在条件成熟的专业中开展试点建设。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细则另行发布。

五、框架构成

基本内容框架

1.培养目标;2.毕业要求(或毕业要求矩阵);3.专业核心课程;4.基本学制;5.毕业最低总学分;6.教学计划表;7.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比例;8.课程结构关系示意图;9.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矩阵图;10.推荐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11.毕业、学位条件。

学期、学制设置与学分、学时要求

学期每学年两学期,每学期教学周为18周,其中授课16周,复习考试2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如专业实习、课程设计、金工实习、采风、社会实践等可安排在假期进行。

学制四年制本科基本学制为4年,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为3~6年;五年制本科基本学制为5年,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为4~7年;两年制专升本基本学制为2年,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3年。

学分、学时。总学时原则上应符合《国标》要求。四年制文经管类本科专业总学分为155~165学分,四年制理工医类本科专业总学分为160~170学分,五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为195~205学分;专升本专业总学分为70~80学分。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合理设置选修课程,选修课学分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

各专业每学期的周学时原则上应控制在24~28学时,实施“3+1”培养模式改革的专业周学时不超过30学时。

学分计算方法

1.每门课程学时原则上应是8的倍数,学分最小计分单位为0.5学分。

2.理论教学课程1学分对应16学时;实验课程(包含上机、制图、实训等)1学分对应32学时。原则上,理论教学中线上学习、研讨课等多种形式实践教学学时不得超过课堂学时的30%。

3.体育:1学分对应32学时。

4.专业实习(实验)、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思政课实践等集中实践:1学分对应1周。

5.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其他环节1学分对应2周。

6.军训(含军事理论)2周计1.5学分。

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等,见表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具体见附件。各专业要加大学生自主选择学分比例,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

1 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系(学分)

专业类别

课程分类

四年制本科

五年制本科

经管类

文科类、部分艺术类*

理工医类、部分艺术类**

理工医类

通识教育

思政课类

必修

16

体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类

必修

6.5

大学外语类

必修

11

大学数学类

必修

13-15

0

13-15

大学物理类

必修

0

7.5-9

信息技术类

必修

3

通识选修课

选修

10-12

10-14

10-12

专业教育

学科(专业)基础课

必修

77-94

90-105

72-91.5

107-126.5

专业核心课

必修

集中实践环节

必修

专业方向(专业模块课)

选修

任意选修(含个性化发展、专业复合、学科交叉课程等

选修

素质拓展

心理健康教育

必修

2

劳动教育

必修

2

创业教育

必修

2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必修

1.5

创新教育实践

必修

1

第二课堂

选修

4-6

总学分要求

155-165

155-165

160-170

195-205


说明:1.部分艺术类*专业,包括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部分艺术类**专业,包括服装设计与工程、工业设计;

2.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须有一定比例的学分用于学生社会调查及撰写调查报告等多形式的实效性实践活动;

3.大学外语,实行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和信息技术类课程,实行分层分类教学;

4.工程认证要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学分至少占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学分至少占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15%。

其他说明事项

各专业要按照《嘉兴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要求,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1.评价和修订培养目标;

2.依照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

3.在培养目标达成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毕业要求观测点,建立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4.修订课程大纲,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支撑关系;

5.邀请校外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上述环节;

6.在此基础上,由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并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报学校审批通过后实施;

7.各专业在设置新的课程后,应按照要求制订新、旧课程的替代方案,做好新旧课程的衔接工作。


附件: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嘉兴学院

202245






附件:

嘉兴学院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拓展。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包括必修、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具体设置方案如下:

通识必修课

通识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体育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含军事训练、军事理论)、大学外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信息技术类等课程,旨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中基本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5门必修课程和2门“四史+”限制性通识选修课。结合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开展学校思政课特色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相关内容融入《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教学。继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教学,设置《红船精神青春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浙江实践调查》等实践课程。“四史+”限制性通识选修课,要求学生任选两个模块,每个模块中各修读一门课程,共计2学分。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周学时/建议开课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

32

32

3/文经管4、理工医3

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

1

16

4(线上学时12)

2/文经管3、理工医4

(以开展混合式教学为主)

思想道德与法治

3

48

48

3/文经管1、理工医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64

64

4/文经管3、理工医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32

3/文经管2、理工医1

形势与政策

2

64

64

64学时,计2学分,分8学期安排教学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宣传部指导下安排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运行安排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建议开课学期

红船精神青春实践

1

1周

文经管3、理工医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浙江实践调查

1

1周

文经管3、理工医4


1-3  “四史+”限制性通识选修课设置方案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周学时/建议开课学期

模块一

中共

党史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和实践

1

16

线上9线下7

3/理工医2,文经管3

追赶与超越;新中国科技发展72年

1

16

线上9线下7

3/理工医2,文经管3

模块二

新中

国史

+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概论

1

16

线上9线下7

3/理工医2,文经管3

浙江籍早期先进分子群体与中国共产党创建

1

16

线上9线下7

3/理工医2,文经管3

中国共产党思想引领力解读

1

16

线上9线下7

3/理工医2,文经管3

模块三

改革

开放史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概论

1

16

线上9线下7

3/理工医2,文经管3

中国共产党创建先驱的人生

道路

1

16

线上9线下7

3/理工医2,文经管3

新民学会与中国共产党创建

1

16

线上9线下7

3/理工医2,文经管3

模块四

社会

主义

发展史

+

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概论

1

16

线上9线下7

3/理工医2,文经管3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解析

1

16

线上9线下7

3/理工医2,文经管3

多党合作史

1

16

线上9线下7

3/理工医2,文经管3

(二)大学体育和军事训练、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含军事理论)

1.体育课程地位与作用

体育课程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善以健康为引领,构建以课堂体育教学技术学习课程、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技术巩固课程、阳光健身俱乐部素质提升课程为主体,以课外群体活动俱乐部课程、课外运动训练俱乐部课程为两翼的“课程+俱乐部”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各类课程设计、实施、评价方案,有效提高体育课程育人实效。通过体育课程的实施,有效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和日常体育锻炼重视程度,有效提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能力,从而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提升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的关键作用,为实现“健康嘉人”的目标,为各专业培养合格毕业生奠定坚实基础。

2.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

1)学生课间(晨间)跑课程(基本素质层)

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在完成课堂基本技术技能学习的同时,还须参加课间(晨间)跑活动。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各学期晨间(课间)跑情况纳入课堂体育教学课程(大一年级)、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大二年级)和阳光健身俱乐部课程(大三年级)平时成绩核算范畴。晨间(课间)跑不达要求的,体育课程期末总评成绩作不合格处理。

(2)课内专项体育教学课程(技能学习层,含体育Ⅰ、体育Ⅱ)

该类课程包括专项体育课程和学生课间(晨间)跑课程,面向大一学生开设,主要传授学生基本掌握某项运动的基本技能。专项体育课程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课程实施中严格规定素质训练时间要求和考核分值要求。

(3)课内专项体育俱乐部课程(技能巩固层,含体育Ⅲ、体育Ⅳ)

该类课程包括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和学生课间(晨间)跑课程,面向大二年级学生开设。学习者主要巩固大一学年已经掌握的某项基本技能(或对于初次选择运动项目的技能传授,在教学中分类进行课堂组织)。

(4)阳光健身俱乐部课程(身体素质提升层,含体能训练Ⅰ、体能训练Ⅱ)

该类课程包括体能训练课程和学生课间(晨间)跑课程,面向大三年级学生开设。每学期安排4个教学周进行集中授课(2学时/周),具体授课安排由体军部统筹实施。剩余教学周内由学生通过参加课外群体俱乐部课程自主进行课外身体素质锻炼,任课教师进行指导和督促。

3.军训课程、国家安全课程(含军事理论)

本课程包括军事训练和国家安全教育(含军事理论)课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面向大一学生开设,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期末考试结束后或大一新生开学前进行。

国家安全课程(含军事理论)主要学习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论述,让学生树立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强化责任担当。军事训练课程不少于2周,国家安全教育(含军事理论)不少于32学时。具体执行标准以实际实施的课程大纲为准。

4.课程要求

学生应修体育课程必修学分不少于6.5学分。包括体育课程(Ⅰ-Ⅳ)4学分、体能训练(Ⅰ-Ⅱ)0.5学分、军事训练1学分、国家安全教育(含军事理论)1学分。另外,学生毕业时体测成绩须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要求,且前三年度体测成绩平均分不低于60分、第四年度体测成绩不低于50分,方可正常毕业。

2  大学体育、军事训练、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名称

总学分

课内(外)学时

周学时/开课学期

备  注

大学体育Ⅰ

1.0

32

2/第1学期

专项体育教学

大学体育Ⅱ

1.0

32

2/第2学期

专项体育教学

大学体育Ⅲ

1.0

32

2/第3学期

专项+体育俱乐部教学

大学体育Ⅳ

1.0

32

2/第4学期

专项+体育俱乐部教学

体能训练(Ⅰ)

0.25

8

第5学期

健身跑+身体素质(不排课)

体能训练(Ⅱ)

0.25

8

第6学期

健身跑+身体素质(不排课)

军事训练

1.0

2周

第一学年

一般安排在新生正式上课前

国家安全教育

(含军事理论)

1

32

第一学年

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开展

(三)大学外语课程

大学外语包括《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韩语》,学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1 学分。非英语、日语专业学生可在《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韩语》等外语类通识必修课中选择一类修读。外语类课程注重语言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语言应用能力培养。

3-1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案-普通专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模块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课程类型

周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通用英语课程

大学英语I

3

32+24

必修

4/第1-3学期

“学时”栏目里“+”之后的数字代表语言能力实训学时

大学英语II

3

32+24

必修

4/第1-3学期

大学英语III

3

32+32

必修

4/第1-3学期

拓展英语课程-大学外语综合

商务英语

2

32

须至少修读其中一门课程

2/第2、3、4学期,考研英语第6学期

后期将根据需求开设更多的课程供学生修读

社科英语

医学英语

实用英语翻译

英语综合技能

英语演讲

考研英语

英语国家概况

学术英语写作

......

跨文化英语课程

辉煌百年(英语)

1

16

选修

1/每学期

通识选修课

(人文社科类)

五彩嘉兴(英语)

中西文化对比研究

英美文化

口语实训

1

32

2/每学期

直播英语

1

32

......




3-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案-国际化人才培养班级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名称

学分

课内学时

周学时,开课学期

备注

雅思英语 I

3

32+24

4/第1学期

“学时”栏目里“+”之后的数字代表语言能力实训学时

雅思英语 II

3

32+24

4/第2学期

雅思英语 III

3

32+32

4/第3学期

雅思英语 IV

2

16+16

2/第4学期

大学英语类课程教学运行中涉及的选修要求、免修、成绩管理等详细方案另行发布。

(四)大学数学课程

大学数学开设的课程包括各层次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及《工程数学》《医用高等数学》《高等数学综合》《数学预科》等。以及为提高数学素养的选修课,也可依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开设相应的数学课程。

4 大学数学课程设置方案

性质

模块

课程

课程名称

总学分

课内学时

周学时/开课学期

备注

数学基础课(必修)

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

AⅠ-Ⅱ

10

理论学时80+80

5+5/第1、2学期

1.各专业必须在模块一、二、三中各选1门课进行组合;

2.模块四可代替模块二和模块三(理工类部分专业中)。

高等数学BⅠ-Ⅱ

9

理论学时80+64

5+4/第1、2学期

高等数学CⅠ-Ⅱ

8

理论学时64+64

4+4/第1、2学期

高等数学DⅠ-Ⅱ

7

理论学时64+48

4+3/第1、2学期

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A

3.5

理论学时56

4/第3学期

线性代数B

3

理论学时48

3/第3学期

线性代数C

2.5

理论学时40

3/第3学期

概率统计

概率统计A

3.5

理论学时56

4/第4学期

概率统计B

3

理论学时48

3/第4学期

概率统计C

2.5

理论学时40

3/第4学期

工程数学

工程数学

4

理论学时64

4/第3学期

数学预科

数学预科

1+2

8

理论学时64+64

4+4/第1、2学期

适用各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选修

医用高等数学

医用高等数学A

4

理论学时64

4/第1学期

适用医学院各专业

医用高等数学B

2

理论学时32

2/第1学期

数学素质课(选修)

选修课

高等数学综合Ⅰ

4

理论学时64

4/第6学期

适用考研数学一

高等数学综合Ⅱ

4

理论学时64

4/第6学期

适用考研数学二

高等数学综合Ⅲ

4

理论学时64

4/第6学期

适用考研数学三

建议:

1.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部分专业)选《高等数学A》《高等数学B》《高等数学C》《高等数学D》之一,和《工程数学》;

2.商学院、经济学院选《高等数学C》或《高等数学D》之一;《线性代数A》《线性代数B》之一;《概率统计A》《概率统计B》之一;                                          

3.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部分专业、建筑学院的部分专业(如土木专业等)选《高等数学A》《高等数学B》之一;《线性代数A》《线性代数B》之一;《概率统计A》《概率统计B》之一;

4.医学院,药学专业选《医用高等数学A》,临床医学专业选《医用高等数学B》。

5.选修课《高等数学综合Ⅰ》《高等数学综合Ⅱ》《高等数学综合Ⅲ》是面向全校所有有意向考研的学生,按参加考研类别(分别对应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的考试)开设;请各学院选择时统一安排在第6学期(春季学期),无论学生在哪个专业都可自由选择考研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所对应的课程。

(五)大学物理课程

大学物理包括《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医用物理学》《医用物理学实验》等,总学分最高9分。同时考虑到新高考制度下物理学考和选考学生的差异性,增设选修课《大学物理预修》课程,作为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为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开设通识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5  大学物理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名称

课时

学分

开设学期

课程

属性

修读建议

大学物理预修

32

2

第1学期

通识选修课

需要大中衔接的大一新生分级考试加选课

(自然科学类)

大学物理

A1+A2

112

(56+56)

7

(3.5+3.5)

2、3学期

必修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部分专业

大学物理

B1+B2

96

(56+40)

6

(3.5+2.5)

第2、3学期

必修

数据科学学院

大学物理

C1+C2

88

(56+32)

5.5

(3.5+2)

2、3学期

必修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设计学院部分专业

大学物理

D1+D2

104

(56+48)

6.5

(3.5+3)

2、3学期

必修

计算机相关专业

大学物理实验

A1+A2

64

(32+32)

2

(1+1)

2、3学期

必修

与大学物理A匹配

大学物理实验

B1+B2

64

(32+32)

2

(1+1)

2、3学期

必修

与大学物理B匹配

大学物理实验

C1+C2

64

(32+32)

2

(1+1)

2、3学期

必修

与大学物理C匹配

大学物理实验

D1+D2

80

(48+32)

2.5

(1.5+1)

2、3学期

必修

与大学物理D匹配

医用物理学

32

2

第1学期

必修

临床医学

医用物理学实验

16

1

第1学期

必修

临床医学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32

2

每个学期

选修

通识选修课

(自然科学类)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32

2

每个学期

选修

通识选修课

(自然科学类)

人文的物理学

32

2

每个学期

选修

面向经管类、人文类、艺术类等非理工类专业

(自然科学类)

(六)信息技术类课程

信息技术类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A、B、C)、《Python程序设计》(A、B、C)、《C语言程序设计》《Office高级应用》《Access数据库系统》《嵌入式C程序设计》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学分。

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一年级内修读不少于3学分。其中,第一个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A、B、C),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第二学期根据专业不同开设《Python程序设计》(A、B、C)、《C语言程序设计》《Office高级应用》《Access数据库系统》《嵌入式C程序设计》,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根据专业要求修读其中的一门课程。

6  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方案

说明:我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分为二类:信息技术基础课(必修)、信息技术素质课(选修)。

性质

模块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线下+线上+上机)

周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信息技术基础课(必修)

大学计算机

大学计算机A

1

26(8+2+16)

4/第1学期

1.各专业必须在模块一、二中各选一门课进行组合;

2.模块一集中在第1学期前半学期或后半学期,模块按专业开设不同的内容模块。《大学计算机A》包括计算机理论、人工智能理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使用等内容;《大学计算机B》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等内容;《大学计算机C》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使用、网页设计等内容。

3.模块二集中在第2学期,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不同模块。《Python程序设计A》包括基本语法、程序结构、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应用;《Python程序设计B》包括基本语法、程序结构、数据库操作、数据获取与分析可视化;《Python程序设计C》包括基本语法、程序结构、各种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可视化。

大学计算机B

1

26(8+2+16)

4/第1学期

大学计算机C

1

26(8+2+16)

4/第1学期


程序类课程

Python程序设计A

2

50(16+2+32)

4/第2学期

Python程序设计B

2

50(16+2+32)

4/第2学期

Python程序设计C

2

50(16+2+32)

4/第2学期

C语言程序设计

2

50(16+2+32)

4/第2学期

Office高级应用

2

50(16+2+32)

4/第2学期

Access数据库系统

2

50(16+2+32)

4/第2学期

嵌入式C程序设计

3

64(24+8+32)

4/第2学期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专业

信息技术素质课(选修)

全校公选课

互联网思维

1

16(16+0)

2/第2学期

通识选修课(自然科学类)

漫谈人工智能

1

16(16+0)

2/第2学期

大数据时代

1

16(16+0)

2/第2学期

建议选课组合:

1.部分理工医类、部分艺术类(偏理工科)专业可根据专业需求选择:《大学计算机A》+(《C语言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A》或《嵌入式C程序设计》)。其中,“+”表示再选择,“( )”表示括号内的课程可选择其中之一,下同;

2.经管类专业可根据专业需求选择:《大学计算机B》+(《Python程序设计B》或《Access数据库系统》);

3.部分理工医类、部分艺术类(偏文科)、文科类专业可根据专业需求按如下组合之一选择:

(1)《大学计算机C》+《Office高级应用》;

(2)(《大学计算机A》《大学计算机B》或《大学计算机C》)+(《C语言程序设计》或《Python程序设计C》)。

二、通识选修课

通识选修课分为5类,即自然科学类(I类)、人文社科类(II类)、健康与生活类(III类)、艺术类(IV类)、“四史”类(Ⅴ类),每类至少修读2~4学分,要求学生修读10~14学分。鼓励开设小学分课程,积极引进与推广高端平台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为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落实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艺术类课程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类课程。

以提高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为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增设《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写作:沟通与交流》《逻辑学》等课程,培养学生“想得明白,说得明白,写得明白”的能力。

专业教育课

专业教育课分为必修课、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其中学科(专业)基础课由学院统筹设置、各专业按照要求执行。

学科(专业)基础课

依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须由体现专业大类最核心、最基础的课程组成。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可按大类设置统一的学科基础课程,其他学科基础相近、相通的专业也应搭建相同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前两学年。

专业核心课

业核心课设置原则上不少于8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应结合学科研究前沿与应用领域的发展;既要考虑到教育部有关本科教学的要求和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又要兼顾专业认证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既要体现总体要求,又要体现专业特色。

专业方向模块课

各专业的专业方向模块课设置是体现专业特色的重要环节,既要按就业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又要将学校学科建设成果反映到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设置上来,以体现专业特色与优势。各专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业模块,依据专业发展变化需要,深化产教融合需求、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发展需求等,对专业模块进行动态调整。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设置要尽量小型化和专门化。学时以16~32学时为宜,条件成熟的专业,要积极实施课程“小型化”设计或开展“项目化”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

专业任意选修课

在专业教育课的选修课之下设置专业任意选修课程,课程设置要尽量小型化、专门化、特色化、实务化,且各学期开课学分须为对应学期要求修读学分的2倍及以上。

实践教学课程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设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学生获取专业技能所必须的训练,提高实践教学满意度;设置课外学分,加强学生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

1.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比例要求

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学时)应占总学分(学时)比例要求,要设置足量的实践教学内容,原则上,文科类专业实践学分(学时)不低于总学分(学时)的20%,经管类专业实践学分(学时)不低于总学分(学时)的25%,理科类专业实践学分(学时)不低于总学分(学时)的30%,医学、工科类专业实践学分(学时)不低于总学分(学时)的35%。

2.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要求

总体要求:构建实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和创意、创新、创业三个阶段为一体的“三实三创”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实践教学三段综合:二年级基础实验+基础综合,三年级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四年级综合实验+综合实践,试点构建“工程实践周”“毕业作品展示”等多样化综合实践环节。  

基本要求:在前期以必做基础实验为主,辅以综合性开放实验项目,强化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中期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为主,辅以SRT、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及各类各级学科竞赛等,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后期以专业综合训练、毕业环节的实施和规范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等为主,辅以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加强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训练。

明确基本实验技能要求,整合专业实验教学环节。根据专业实验教学特点,开设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对于工科类、医学类及实践操作性强的经管类专业等,应有明确的基本实验技能要求和相应的训练方案。

各专业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逐步扩大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的比例,鼓励各学院积极开设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鼓励开展“顶岗实习”或“校企合作实习”等实习模式的试点,并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与方案。

四、素质拓展课

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精神、劳动服务意识等,设置素质拓展课程模块。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设立心理发展辅导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团体活动室、综合素质训练室等,为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优质的实时实地服务。

7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开课学期

开课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32

(理论20+实践12)

理工医1;

文经管2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通过大一、二《“互联网+”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基础》《创新教育实践》三门基础课程的开设,结合第二课堂假期社会实践的开展,鼓励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找到社会所需、企业所需,从而在大二走进实验室,走进产教基地,深入实践,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大三阶段强化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通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活动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综合类赛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训练,各专业可根据需要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创业实践》;大四阶段主要开设创业教育微专业或“3+1精英班”,各专业可根据需要为创业意愿强烈、创业潜力大的学生预留接口。

在第二和第六学期开设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努力学习,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用创新创业的精神开创自己的未来。

8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开课学期

开课学院

备  注

创新教育实践

1

1周

第3~5学期

各学院

必修

互联网+与大学生创新创业

1

16

第1学期

创业学院

必修

创业基础

1

16

第2学期

创业学院

必修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1.5

32

2、6学期

学生工作部

必修

创业沟通技巧

1

16

第3~6学期

创业学院

健康与生活类

创业知识拼盘

1

16

第3~6学期

创业学院

健康与生活类

精益创业

1

16

第3~6学期

创业学院

人文社科类

商业模式设计

1

16

第3~6学期

创业学院

创业实践

3

84

(24+60)

第3~6学期

创业学院

专业选修课

...






(三)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主要依托《劳动教育(公益服务)》2学分,《第二课堂》4~6学分,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劳动教育(公益服务)》课程由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两部分组成,旨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培养劳动志愿精神,深化五育并举,该课程围绕劳动实践和公益服务两大途径,结合乡村振兴、健康浙江、美丽浙江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新需求。

实践性是劳动课程的重要特征,组织学生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志愿劳动和社会服务等活动,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志愿服务精神,结合大学生“三下乡”“双百双进”“青马工程”“生存训练”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海岛、边远地区计划”“双减”常态化托管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公益性劳动。《劳动教育(公益服务)》共2学分,32学时。理论教学环节设置为16学时,其中劳动教育8学时,公益服务8学时,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为16学时,采用分散实践教学的方式开展,在毕业前完成相应学时要求。

9 劳动教育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名称

总学分

学时,学时分配

开课学期

开课学院

备 注

劳动教育

(公益服务)

2

32

(理论16+实践16)

第1~8学期

团委

必修

第二课堂

4~6


第1~8学期

团委

选修




嘉兴学院办公室

202245印发



上一篇:嘉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修订) 下一篇:嘉兴学院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