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大教务处文章导航
嘉兴学院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工作方案
 
发表时间:22-03-23 13:55:49来源: 点击数: 打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21〕23号)精神,加快学校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学校建校90周年贺信指示精神,传承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医学人才。

2025年,建立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地方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培育或引进省级及以上医学类高端人才10人以上,新增医学类相关本科专业2-3个,建设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2-3个、一流学科1-2个、实践教学基地2-3个、一流本科课程30门以上,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全面打造浙北地区医学人才培养高地。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把立德树人融入医学人才培养各环节,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医学人才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

(二)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加强全科和预防医学教育,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教育内涵建设,强化医德医风和医学人文教育,打造红船精神引领的特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体系,着力培养仁心仁术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

(四)促进学科交叉和科技创新。依托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和附属医院临床专科特色,强化医教协同、科教结合和产教融合,推进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等工科以及生物、化学等理科交叉融合,加快建立基础临床研究创新基地。

三、主要任务

(一)吸引优质生源,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

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类专业。充分运用革命红船起航地资源,传承红色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红船精神为引领,构建大思政格局,深化“思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就业岗位实际,采用社会调研、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开设好《红船精神青春实践》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创、奋斗奉献精神。实施“红船精神+”课程思政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医学类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优秀教学案例、示范基层教学组织等,将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精神。实施“全程·多元·协同”的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在始业教育、专业理论学习、临床实习和毕业执业等四个阶段持续开展职业素养教育。

(二)推进新医科建设,构建高水平医学教育体系

围绕国家大健康战略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嘉兴市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对标教育部新一轮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要求,加大医学及相关交叉学科布局和建设力度,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扎实推进新医科建设。优化医学类专业布局,申报增设麻醉学、智能医学工程等专业。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加强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系统性教学改革,加强“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强化人文与医学、基础与临床、临床与预防的融合,促进学生大健康观和大医药观的形成修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院校本科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提升医学学历教育层次,加大对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硕士学位点的培育与建设,力争取得硕士学位授权3个,为后期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强化全科和公共卫生教育

推进“国家-省-校”三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力争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推进“国家-省-校”三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力争获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0门。面向全体医学生,强化全科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教育,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见习教学(暑期社会实践)),使学生熟悉基层全科诊疗内容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全科医学素养树立预防为主理念加强面向嘉兴地区的临床医学(全科医学)订单定向培养工作,建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专家参与制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机制,培养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夯实面向基层的一流医学人才培养力争建设省级基地1个。优化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传染病等知识体系建构。发挥药物警戒在药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设计相关课程,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应对重大突发疾病的新药创新意识。

(四)推进中医药课程建设,加强中医思维培养

加强中医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将中医药课程列入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提高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水平。建设面向临床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流中医学课程,积极推动全科医学与中医学有机结合传承发展中医药教育,加强传统医学教育在面向基层医学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进中医药学教育与医学类教育的融合发展。申报增设中药学专业,推进中医药学科、课程体系、基层教学组织、微专业和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西学中”“护学中”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设中医药学微专业,培养中医思维,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五)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加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师德师风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加大高水平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重点引进紧缺学科专业的师资,着力解决医学相关学科带头人不足问题。以“共享共用”为导向,推进临床教师高教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进一步畅通校院高层次人才双聘渠道,着力解决医学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问题。医学院和附属医院要统筹资源,建设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共建医学人文和PBL教学团队,力争建设省级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1-2个。发挥临床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和各临床教研部的作用,积极开展针对临床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附属医院建设,完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根据人才培养规模、科学研究和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需要,科学规划设置附属医院,完善学校、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与协同性。进一步理顺学校与附属医院关系,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规范附属医院管理把附属医院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逐步将人才培养质量纳入附属医院绩效考核、院长年度考核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人才培养规模、科学研究和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需求,加快建设临床医学院。

(七)深化医教协同,提升临床教学基地育人水平

加强临床教研部的建设,完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落实临床教学同质化,着力提升临床教学基地对高水平临床教学的支撑度和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各临床教学基地要进一步完善医教研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教学组织机构,围绕人才培养优化临床科室设置,逐步设立专门的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营造一流医学人才培养环境。稳定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管理队伍,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配齐配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强化各基地的临床教学主体职能,保障教学工作经费投入,提升教学水平,建设省级临床教学基地1-2个,力争建设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基地1个。

(八)开展多学科交叉,加强医药创新基地建设

在陆军院士负责的“鲲鹏行动”计划引领下,结合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推动跨学科大平台互补共享,提升服务社会地方能力,促进地方医疗事业和医药产业的发展。推动“互联网+医药”工作,以临床医学、药学、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为纽带,深化附属医院及其他实践基地的合作共建,加强对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指导疾病诊治、药物评价和新药开发。加快推进医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公共科研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提升科研平台与项目建设水平。重点布局建设恶性肿瘤精准诊治、重大高发疾病防治、生殖健康、新药创制、中医药等领域在内的基础临床研究创新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九)推进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健全质量保障制度和机制

按照国家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形成科学合理、符合本校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支持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强化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校内质量保障制度和机制积极开展外部质量评价,推进认证专业持续建设,促进内涵式发展。发挥校院两级教学工作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加强对专业和课程的质量评估。以课程质量评估结果为依据,实施优课优酬激励。

(十)深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改革

属医院要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核心,进一步夯实住院医师医学理论基础,强化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稳步提高培训质量。探索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快培养防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用好“浙卫培训平台”,不断提升培训效能,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急诊和重症抢救、感染和自我防护,以及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作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必修课。加强附属医院传染病防控和预警监测能力和水平,通过继续教育的理念更新和制度深化,提高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市医教协同工作领导小组和校医学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与市发展改革、卫生健康、教育、科技等部门的沟通,加强对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加快完善医学人才招生、培养、就业、使用和附属医院管理等方面的协同联动机制。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对医学类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完善校医学教育工作例会制度,加强对医学类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学生创新创业等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二)加大经费投入。积极支持医学教育创新发展,配足配强医学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优化培养结构,提升培养质量。根据财力、物价变动水平、培养成本等情况,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医学门类专业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优化学校支出结构,加大对医学学科建设、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保障医学教学实验设备年更新率不低于10%,医学教育投入在十四五建设期末到达国内一流高校水平。充分调动社会、医疗卫生机构、个人出资的积极性,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




嘉兴学院办公室

2022323印发


上一篇:嘉兴学院关于修订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下一篇:嘉兴学院国际化专业与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