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大教务处文章导航

人才培养典型案例系列报道之二十一

“五色五创五维”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5-05-14 08:43:37来源: 点击数: 打印

一、简介

自国务院办公厅〔2015〕36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下发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大课题。各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培养机制、教育模式、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综合性大学涉及的学科专业门类众多,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条件、师资队伍、目标设定等差异性大,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定、教学实施、评价与持续改进等三个主要环节上仍存在贯通不够、相互之间有断层的问题,较难建立具有自身特色且能自我迭代、闭环反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本成果围绕着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环节,发挥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经济结合密切的育人优势,以“课赛训孵”四位一体为着力点,系统化构建了“五色引领、五创融合、五维塑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对创新创业各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构建,可打破创新创业教育各环节相对封闭的范式,最终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各环节的闭环运行。

1 “五色引领、五创融合、五维塑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图

我校在2015年独立设置了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业学院。学院一直以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的关键环节改革为核心,探索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不连通“孤岛”问题的理论与方法。从服务地方的“五彩嘉兴”建设为起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五育并举”相融合,引入“多层多元”的框架架构,构建了“五色”“五创”“五维”的三层体系,并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三个主要环节相适配,“五元”要素一一对应,最终形成了可适配各专业且能闭环反馈迭代的“五色五创五维”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示范性创业学院、省级示范基地等平台,2019年成为全国“挑战杯”发起高校,100%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3%的学生成为创业实战人才。实施期的4年内,我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金奖、特等奖近10项,在同类高校处于领先位置。

二、拟解决的问题

(1)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设定与社会经济需求偏离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往往从是知识能力方面去界定,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偏离,很难适应不同学科专业与个体的差异化需求,很难解释同一专业学生成为不同类别创新创业人才。

(2)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施与学科专业融合途径的问题。没有系统化思考以综合素养提升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实施方案,面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学科专业的融合途径不足。

(3)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成效评价与持续改进闭环反馈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往往体现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只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实践以及竞赛进行的达成度评价,很难与创新创业教育多元目标构成闭环反馈的生态系统。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实践

从2015开始,以“课赛训孵”为主要着力点,以素养和能力塑造为目标,持续不断更新迭代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与手段。特别是新质生产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以及教育部“三类人才”培养任务的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必须要与社会层面日益迫切的综合素质教育与复合型人才需求相匹配,更加坚定了以“五育并举”为出发点,从打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定、教育实施到评价与持续改进的三个关键环节进行改革,以“五色引领”设定教育目标、“五创融合”进行教育实施、“五维塑人”改进成效评价,分别解决需求偏离、融合途径以及闭环反馈的三个教学问题,如图3所示,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探索提供了新范式

2 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举措

(1)“五色引领”设定教育目标,解决需求偏离的问题

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众多,在实施基本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相应技能后,在教育目标设定上应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和突出特色。因此,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地方创新创业文化融合能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偏离的问题。“五色引领”来源于“五彩嘉兴”的蓝图规划建设,与所在城市“共融共生”是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借助和利用地方优势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是避免“靶向”偏离的不二选择。

(2)“五创融合”进行教学实施,解决融合途径的问题

以“课赛训孵”为主要手段,将“思、专、文体、美、劳”方面的课程、竞赛、项目、活动等进行全面梳理,在各专业学院打造“一院一空间”“一院一基地”的创新创业教育分中心,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库。不断改革“五育并举”中的评价体系,在“劳育、美育”以及第二课程学分中,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或模块设置为必选项。在全体学生接受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学习后,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库,可为所有专业学生在任何时段都可提供个性化教育。

(3)“五维塑人”改进成效评价,解决闭环反馈的问题

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状况的全面评价是促进其持续改进、科学发展的关键。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中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进行的达成度评价很难与多元教育目标相匹配。基于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并举”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五维塑人”成效评价,可打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孤岛”问题。

“五维塑人”是新时代教育思维的新方式和教育实践的新范式,其在服务地方引领下的教学变革旨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融合的发展。通过建构融合化育人目标、勾勒融合育人的应然框架,统整融成型教学资源、强化融合育人的有力支撑,采用融通性教学方式、提升融合育人的实践品质,落实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模式、实现融合育人的深度覆盖等举措打造“五维塑人”的融合式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进而确保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五维塑人的融合效应,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自我迭代与闭环反馈的问题。

四、案例成效与影响

(1)学生受益面广

2021年以来,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覆盖率100%,3%的学生成为创业实战人才;共6.8万人次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中3.5万人次参加了国家、省、市等各类学科竞赛,人均参加超过1次,覆盖了90%以上在校生;立项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558项,其中类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260项。

(2)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

2021年以来,学校连续4年获得浙江省中国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是全国“挑战杯”发起高校,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进步显著奖。

近四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216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82项、国际级34项,在同类高校位居前列。2021年承办浙江省第七届“互联网+”大赛,获得全国金奖及省金共8项,2024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及浙江省赛获金奖数位居省内同类院校中第一;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中累计获得特等奖4项,获得中国“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金奖1项。

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一级及SCI收录期刊论文167篇(其中Nature Index自然指数期刊7篇,SCI一区14篇);第一发明人获得专利授权597项(发明专利119项)。

大学生创业实践园累计注册在校大学生创办的企业180余家,毕业后营业额1000万以上企业达15家。高魏磊、邵玮等一批毕业生持续创业,成为服务地方的领军人才。

我校和浙江大学学生代表浙江省创业大学生出席全国双创周活动,受到国家领导和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吴岩接见;“初心公益”代表全国创业团队(唯一)受邀出席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开幕式。

(3)五创融合案例纷呈

五创融合的课程、案例、团队在不断完善、持续增加,已在库数量超过300件。红船先锋营、溢满湘西等思创类项目得到教育部表彰和广泛关注;服务乡村振兴的稻田育秧基质及发酵团队两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初心》话剧项目受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华社等一流媒体200余次报道;皮划艇项目成为我校特色体育项目;与嘉兴地方非遗文化相关的手工劳动已走进课堂,深受学生喜爱。

(4)示范推广价值突显

全国示范性程度高。学校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首批示范性创业学院等称号。本成果在2021-2024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年会等全国性会议上分享,受到同类高校广泛关注和好评。100余家同类高校、百余家政府企业来访学习交流。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专家给予鉴定,充分肯定并推广本研究成果。

媒体报道推介度广。《光明日报》《人民网》《浙江日报》等媒体200余次报道学校双创教育改革及成效。《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进行“三进”育人模式的特别报道;《中国教育在线报道学校牵头成立嘉兴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网易新闻》以“嘉兴学院专创融合育人成果惊艳亮相长三角文博会”专版报道;改革成果连续两次被省教育厅网站专题报道。


(供稿:省身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下一篇:人才培养典型案例系列报道之二十